5月底,猪价迎来了一波持续上涨。这对生猪市场来说,是难得的利好了。因为自进入5月份以后,猪价可以说是连连走弱。
(相关资料图)
本来市场对5月份的期待还是挺高的,因为“五一”是今年第一个小长假(清明假期太短),按照往年节日消费的规律,猪价有望迎来一波上扬。
但是事实上,“五一”并没能给猪市溅起多大水花,总体仍然走势平平。
而“五一”过后,需求走弱,就更难有什么利好了。
于是,5月份的猪价就一直在7-7.3元/斤的范围震荡徘徊,并且到了下旬以后,一直是不断下跌,虽然跌幅不大,但持续的下滑也令市场信心渐失。
直到5月底,猪价终于迎来了“连涨”的局面,虽然说涨幅也不大,但相比起连跌,至少给予了市场一些希望。
但我们同样也清楚,猪价的“连涨”,主要还是情绪带动的。
一方面是,根据市场普遍预期,6月底猪市迎来“拐点”的几率较高,这时一些二次育肥户也开始有了一些动作。
另一方面,养殖户的挺价心理也开始增强。
但是猪市整体供强需弱的格局并没有改变,所以猪价的上涨也无力,近期更是有涨势渐弱的迹象。
不过,对于这一点,市场也有预料,所以这并不是什么太意外的事。但是长期来看,猪市却还有更坏的消息。
即猪市弱势难改,这不仅表现在猪价上,更多则是表现为一种大趋势。
首先,生猪市场供强需弱的格局越来越成为一种长期现象。
我们并不否定下半年猪价将迎来上涨,但是在供强需弱的背景下,猪价的涨幅恐将变得有限。
一方面是,生猪的产能仍然处于高位,并且去化缓慢。
虽然大企业停止了继续扩张,使得生猪市场供给压力有所减轻,但停止扩张意味着增量减少,但是现有产能的去化却依然缓慢。
这意味着,接下来,生猪供应仍然处于高位。
而另一方面,无论是短期还是长期,消费需求都较弱。
猪肉消费通常与几个因素有关:
比如收入。
这也是我们经常提到的,受3年疫情影响,很多家庭收入下滑,这使得日常消费有所缩减,这一点从今年的市场就可以明确感觉到。
而收入下滑的背后,更大的背景则是总体的宏观经济,因此这不是一个很快就能出现扭转的事情,预计恢复也是要以年来计算的。
再比如人口数量。
随着出生率降低,老龄化人口越来越多,人口总体上升缓慢,也拖慢了猪肉消费的增长速度。
还有消费结构。
猪肉是我国肉类消费中占比最高的一类,即便这个地位仍然未改变,但是猪肉消费的占比却是在下降的。
数据显示,近10年来我国猪肉消费比重从过去的65%下降到了不足60%。
而这些因素都是在长期发生的,所以长期来看,生猪市场供强需弱的局面可能会一直持续。
其次,头部企业开始做产业延伸,但市场转型需要时间。
现在我们的猪肉消费大部分都是直接消费,意思就是居民买鲜猪肉,然后回家再进行烹制。
但是随着年轻人生活习惯的变化,这种直接消费也开始下降了。头部企业们也快速地感知到了这一点,于是开始另辟蹊径,开始制作一种半成品或半熟食,买回家后仅需简单地加工即可食用了。
比如,像这两年常提到了净菜、预制菜等就是这一趋势的代表。
虽然说预制菜的前景很市场普遍看好,但落到现实中仍然需要时间去发酵生长。
第三,养殖成本上升。
虽然今年粮价等重心普遍回落,但是在种植成本增长的前提下,粮价也依然要高于往年。这也就决定了饲料成本也随之上升,自然养殖成本也跟着水涨船高。
在供强需弱的大背景下,猪价上涨的空间将变得有限,而成本上升又进一步挤压了利润空间。
所以接下来,生猪市场恢复缓慢,并进入微利时代可能将成为猪市发展的主要趋势。